图片展示
搜索

广深遭遇严重旱情,北方翻盘的机会来了?

发表时间: 2021-12-15 10:47:56

作者: 广州无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来源: 智谷趋势

浏览:

◎智谷趋势(ID:zgtrend) |  杨轨山


台湾的干旱居然已经蔓延到了珠江口了!

 

广东人的洗澡自由正面临严重威胁!

 

向来雨量充沛的广东,已经干渴很长时间了!

 

东江流域遭遇58年来最严重旱情!

 

多年后,当人们回望2021,可能才会想起这件“小事”对于整个中国意味着什么。

 
近几年来,与广东几乎处于同一纬度的广西、云南,有关旱情的新闻屡次见诸报端,旱情正隐隐成为常态。
 
南方正在取代北方,逐渐成为与干旱联系最为紧密的区域。
 
气候异常已经犹如草蛇灰线,细入无间,影响未来中国乃至世界格局。
 

这次缺水,极不寻常。
 
12月8日,广州自来水公司新塘水厂、西洲水厂原水取水量锐减。广州黄埔和天河部分地方自来水水压下降乃至完全停水。
 
广东省水利厅启动水利抗旱Ⅳ级应急响应,并压减东江沿线城市10%的取水量。今冬明春,深圳市城市用水量缺口平均约为每天100万立方米。
 
面对巨大的用水缺口,深圳市节水办甚至号召市民减少洗澡时间,节约用水。相关负责人称,少洗一分钟,可节约8升水。
 
广州深圳遇上非常严重的缺水,这是相当诡异的。
 
要知道,广东所拥有的水资源总量,常年排在全国前几名。最高时曾排全国第二,仅次于万年老大的西藏。而西藏的大量水资源,贮存于冰川之中,属于不可利用水资源。
 
2016年,广东水资源总量排名全国第二,仅次于万年老大西藏

按理说,广东地处亚热带季风区,冬季温暖少雨是正常现象,但这并不足以造成广东如今这般严峻的节水形势。
 
广东用水形势如此严峻,是因为向来雨量充沛的广东,已经干渴很长时间了。
 
据气象和水文部门统计,广州地区今年1月1日至12月5日平均降水量1370.8毫米,较近十年同期偏少26.4%。
 
从去年10月开始,广东就遭遇秋、冬、春持续旱情。今年夏天,广州进入雨季时间明显比往年偏迟,降雨量至少比往年低了300毫米以上。
 
降水量的降低,导致珠江流域东江段上游的水量严重不足,东江流域遭遇58年来最严重旱情。珠江口入海的淡水量不足,咸潮反灌现象愈发严重,导致了这一次珠三角城市缺水的窘态。
 
广东缺水的近况并非孤例。
 
早在广东之前,就有多地曾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旱情。
 
近几年来,与广东几乎处于同一纬度的广西、云南,有关旱情的新闻屡次见诸报端,旱情正隐隐成为常态。
 


去年冬季,潮汕及闽南地区出现了降雨量比新疆还低的罕见情况。今年夏天,由于台风的减少,台湾就陷入了56年来最严重的干旱。
 
由于干旱引起的水力发电锐减,导致台湾供电量严重不足,甚至一度引发了今年5月14日晚的全岛大停电。台湾许多水库的蓄水量不到20%,有些甚至低于10%。
 
如今,台湾的干旱居然已经蔓延到了以往水资源最为丰沛的珠江口一带。
 
南方正在取代北方,逐渐成为与干旱联系最为紧密的区域。
 

水资源缺乏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在农业方面。水稻是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其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0%左右,南方是中国水稻的主产区。

咱们中国人之所以能够吃饱饭,杂交水稻功不可没。而种植水稻的区域往往是消耗水资源的大户。
 
如果南方干旱成为常态,粮食减产或将不可避免,这对于我们一直强调的粮食安全无疑会形成挑战。
 
除了农业之外,大多数人可能对工业用水也没有概念。与农业相类似,当代工业同样也是择水而居的:
 
一个京东方工厂,平均每天消耗两万吨用水,相当于10万人一天的生活用量。
 
一旦水资源供给出现变数,造成用水短缺,很多产业可能不得不另觅他处。
 
像半导体行业中,清洗晶圆是芯片制造中最重要也最繁琐的工序,缺水会导致生产线没法运转。
 
今年夏天台湾大旱的时候,为了确保台积电用水,台湾当局甚至停止了对7.4多万公顷农田的灌溉用水。
 
对于大湾区的科创中心深圳来说,假如缺水一直持续,深圳还能不能持续吸引半导体产业落户和扩张就不太好说了。
 
这不是危言耸听。
 
过去,我们并非没有经历过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交替轮转。但像最近这样在全球范围内,出现如此频繁地气候异动,并不常见。
 
与气候的周期性变化不同,全球气候正处于历史性拐点,我们正处于气候变化出现历史性地转折的前夜。
 
今年的气候表现,确实有些超过了我们惯常的认知。
 
北方降水量以秦岭淮河为界,北方降雨少于南方,这被中国人称之为常识。
 
然而,今年的事实告诉我们,常识就是用来被打破的!
 
南方出现大量干旱,而北方迎来的却是“千年难遇”降雨,河南、山西等地都遭遇了史所未见的洪涝灾害。

许多蔬菜直接被雨水泡烂在地里,导致今年蔬菜价格飙涨,有些地区甚至菜比肉贵。
 
如果说洪灾本身还能够被解释为灾害本身就是罕见而稀缺的,那么中国历史上向来干旱的西北正在产生的变化,恐怕就很难不被归结为当下的气候变化趋势了。这种气候变化趋势,早在两年年就已见端倪。
 
2019年,新华社放出一条大消息——
 
“寒冷干旱的中国西北正在变暖变湿”。
 
当时,新华社的通稿里介绍说,陕甘宁青大部降雨增多,整体呈升温趋势,2000年之后,这种暖湿化的现象要更为显著。

甘肃戈壁、荒漠面积减少,许多荒山的植被渐渐恢复,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连莫高窟周围的戈壁沙漠都开始长草,当年甚至一度因为下雨而暂停开放。
 
当时,很多这篇报道的读者不以为然,甚至认为这是强行把一些偶然现象与气候变化相关联。
 
但是,更多浮现出来的新闻告诉我们,这些气候现象并非偶然:
 
今年7月,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部边缘的中国石化西北油田玉奇片区遭受了洪水袭击; 

今冬,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出现了大雪奇景,千里大漠不见黄沙弥漫,只见白雪皑皑,苍茫一片。
 
在兰州,这座唯一建在黄河上的城市,因为山谷风的影响,黄土高原上的生活飘起了夏日傍晚的小雨。
 
在青海的西宁,近年来暖湿化尤其明显,城市周边的山谷中郁郁葱葱,变得绿意盎然。
 

种种迹象表明,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正在将温暖湿润的南方气候北移,中国北方因为气候变化正迎来历史上又一个最好时期。



 

熟悉历史的人都明白,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与气候变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河南简称豫,豫字的右半边是个“象”字,而大象都生活在比较温暖的区域。这意味着,历史上,河南曾经有过一段时间气候温暖湿润的时期。
 
而这种解释也在考古上得到了印证。
 
1935年,由考古学家梁思永主持的殷墟王陵东区1400号大墓附近发现了象坑,里面埋藏着一头成年象和一名大象饲养者。

1978年,在殷墟王陵西区东南发掘的祭祀坑M35中就埋着一头幼象,它的身上还戴着一个铜铃。
 

中国的古代历史,其实经过了数次气候变化的更替:
 
东周时期,中原地区气候开始变得寒冷。

西汉转暖,魏晋转寒,唐朝再度转暖,五代至两宋转寒。

明初中原进入相对温暖湿润时期,清朝时期中原气候则又一次进入寒冷期。
 
这些气候变化,过往史书都有记载。
 
由于古代中国是个农业社会,王朝兴衰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中原气候温暖湿润的时期,历史上大多都是太平盛世。
 
如果将来北方变得比南方更加宜居,更加适合生产,那么中国经济重心的北移,就不是没有可能性。 
 
如此看来,北方的机会,好像真的要来了。
 

气候转寒或是转暖,不是瞬间完成转换,一撮而就的事。
 
气候变化将是未来20年内最大的“灰犀牛”。如果全球对此不采取行动,气候变化对经济造成的影响不可估量。
 
除了今夏让国人印象深刻的河南大雨,全球范围内的剧烈天气所带来的灾害,正在影响人类的生活。
 
就在上周末,美国经历了一场“历史上最大风暴”。
 

一夜之间,30多场龙卷风,让美国6个州满目疮痍,许多城镇像火柴盒般被完全摧毁。截至目前,这场龙卷风灾害已造成超百人死亡。


肯塔基州州长安迪·贝希尔在记者会上声称,梅菲尔德市就在龙卷风的路径上,这座城市完全“被摧毁了”。
 
 “我以前从未见过这般情形。你能看到建筑残骸、房顶等等挂在树上——如果树还没被吹倒的话。有些地区的受灾情况难以用语言形容,这是肯塔基州历史上最艰难的一夜之一。”
 

这仅仅是冰山一角,从澳洲大火到这次的龙卷风,极端天气在这几年变得愈发频发。
 
除了极端天气所带来的自然灾害,很多渐进式的气候变化正在温水煮青蛙,改变我们的生存环境:
 
今年,北美先是在冬季遭遇致命寒流,得克萨斯雪灾封城,数百万人遭遇停电断水,得州的电费一度飙升 200 倍。

到了夏季,北美西海岸又遇到“千年一遇”50度高温,美国加利福尼亚死亡谷地表温度高达81℃,一周有500人被热死;
 
年初,非洲马达加斯加遭遇40年以来最严重干旱,144万人陷入粮荒,5月,墨西哥第二大湖奎采奥湖因干旱近乎消失,在日本北海道,降水3小时达到79毫米,创历史记录;
 
7月,意大利、西班牙等地都发生了剧烈山火,大量森林被毁,数万人无家可归;
 
北极“最后的冰区”——格陵兰北部的旺德尔海的海冰已经开始融化,这里常年覆盖着坚密厚实的经年冰雪,它比北冰洋任何区域都能坚持更久……
 
我们将会变得越来越习惯于高温热浪和极端降水,习惯于看着种种气候变化的表征每一年在不断发生,直到所有人都感知到一个事实:
 
全球变暖的过程已经不可逆了。
 
而面对这些威胁,人类还远远没有准备好。
 
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参考文章:

智谷趋势:台湾跌倒,全球停工!三大糟心事接连发生,台湾的历史转折点出现了

智谷趋势:真正的大事:西北变暖变湿,“一带一路”的超前性超出想象

 



文章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广深遭遇严重旱情,北方翻盘的机会来了?
南方正在取代北方,逐渐成为与干旱联系最为紧密的区域。
长按图片保存/分享

热门文章

每周人物

图片展示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无冕财经的内容,其版权均属广州无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所有。未经广州无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或建立镜像。

粤ICP备19143347号-1

 

联系我们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中路376号浩蕴商务大厦1610

邮编:510000

咨询电话:020-89562149


 

关于我们

九段财经媒体人创办的新媒体,奉守专业主义,为优质的商业阅读而生,作者遍布国内国际近20个热点创投城市,深度调查,一手原创采写,只为“互联网+转型,创业,投资”案例发声!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