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22年3月7日世界人口时钟的动态监测数据,印度人口达到14.111亿,而2021年末中国人口为14.126亿。只剩下不到两百万人的差距了。印度今年完全有机会赶上。根据3月7日世界人口时钟的印度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上面显示印度动态人口达到了14.111亿,而2021年末中国人口为14.126亿。过去几年,印度人口年均增长1200万人,也就是每个月能够增长一百万人。一百多万人的差距,其实就相当于印度两个月增长的人口。2021年,印度也在做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甚至出动了无人机和卫星定位系统。听起来是不是很牛叉?但恰恰相反,这其实说明了印度人没有办法拿到更多的人口数据。因为印度很多大城市都有贫民窟,有的大,有的小,整体流动性又很强,用一家一户来界定人数根本就是天方夜谭。所以实际印度人口是要更多的。为了相对更客观一点,我还找了别的统计源来看印度人口。众所周知,因为统计口径的差异,肯定是做不到每一个统计源的数据都一模一样的。但是无论是世界银行的预计、还是根据印度官方数据所做的推演、或者是别的第三方统计机构,比如tradingeconomics和world population review,都有同一个结论:所以,哪怕我们采用最保守的估计即14亿整来推演,中印两国人口的差距就是1260万人。显然,这是一个印度在一年内或许就能够达到的目标值。最快上半年,最慢过完年,中国的人口规模就要被赶超了。大家几乎集中火力放大招,似乎要立即、马上催出一波“三孩潮”。再到给生三孩家庭补贴1000元、给予购房优惠、给第三孩免费上幼儿园,还有厦大的教授跳出来宣称,要“惩罚”不生孩子的人。中国计生协会,把“开展未婚人群人工流产干预专项行动,减少青少年意外怀孕和人工流产”,摆上了2022年的工作要点上。从婚恋,到干预流产,到花式补贴奖励,简直就是催生“一条龙”。北京率先出手,将试管婴儿等16项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甲类报销,打响了“第一枪”。今天,中国股市“黑色星期一”让很多人破防,但如果你买了辅助生殖板块,恭喜你,它都涨疯了。中国女性承受不起这灼热的目光,反手关注起男性的“子宫”。一网友建议:大力支持男妈妈生子科研项目,尽快让男人也能生孩子,迅速提高生育率。顺便让男性体验一把为人母的快乐。脑洞的背后,源于一个尴尬的事实,中国人口的滑坡速度比想象中更快:2021年的净增人口,比5年前下降了94.7%!!!江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迈入“负增长时代”。山东,1亿人口的大省,自然增长人口仅有2100人左右;如果说,经济大省的生育“大溃败”,还能靠外来人口流入补充,那么欠发达地区呢?可不是嘛!2021年,浙江、江苏、广东常住人口增加160万,山东2100人忽略不计,而全国增加48万,是不是意味着其他省份净减少了112万呢???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人口萎缩正静悄悄地在许多地方发生。比如西北的甘肃,2021年常住人口减少了11万人;华北的人口大省河北,2021年人口自然增长率-0.43‰,自然增长人口-3.2万。而常住人口方面,则直接减少了16万人,至少是一个县的规模。能生的群体在快速萎缩。2010-2020年,中国20-34岁的青年人减少了3463万人。比整个澳大利亚国家的人口还要多。2022年,一个不像悬念的悬念是,人口增长率会跌破零吗?或许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印度人口超过中国没啥了不起的。就像知乎优秀答主鱼昆说的:能参与工业化生产的人口才是人口红利,反之只能平白消耗社会中的资源。2020年印度城镇化率为34.9%,而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3.89%,意味着印度还有大量人口在农村,连农民工都不是,更不要说技能型人才了。 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主要途径,但印度的教育水平不敢恭维,印度是世界上文盲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全球三分之一(约35.1%)的文盲居住在印度。因此,比拼人口质量,比拼人均GDP,印度还远远不是中国的对手。中国GDP是印度的2.5倍,人均GDP是2.1倍。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对并不富裕的印度而言,是财富?还是负担?还真说不准。毕竟印度粮食产量远远低于中国,社会福利水平也远远低于中国。当中国人已经开始关心“共同富裕”时,很多印度人还挣扎在温饱线。但是,我想提醒各位的是,关键的点不仅仅是印度人比我们的多,他们还比中国更年轻!中国是这样的:0-14岁的人口17.95%,15-64岁的人口 68.55%,而65岁及以上人口13.50%。印度是这样的:0-14岁的人口占比29.7%,15-64岁人口64.9%,65岁及以上人口5.5%。中国老龄人口比印度多很多。世界老龄化标准是65岁及以上人口数达到7%以上,印度仅有5.5%,尚未步入老龄化社会,而中国是13.5%,早就是老龄化社会了。中国甚至离深度老龄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4%),只有一步之遥。联合国人口预测数据,中国人口年龄中位数,从1990年的24.9岁快速上升至2015年的36.7岁,2030年将升至42.7岁。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预计到2050年达约30%。此外,印度好歹还有近30%的0-14岁的“接班人”,但中国仅有17.95%。这直接关乎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10年、20年后,社会劳动力、科技创新者、生育主力从哪来,从现在的0-14岁群体中来。当印度的城镇化率、人口素质开始大步提升的时候,世界的产业链条或许又会发生新一轮的重组了。就跟当年中国以庞大的廉价劳动力、相对成熟的技工队伍承接全球产业转移一样。未来,印度可能会重演中国的一幕,虹吸中低端密集型产业,从而影响其他地区产业工人的活。如果到那个时候,中国的制造业还没有完全升级到德国日本那种制高点,会怎么样?

中国即将失去世界第一大人口大国,将象征着人口红利正式落幕。常言道,房价短期看金融,中期看土地,长期看人口。中国人口减少,房地产会走向末路吗?一般认为,人口红利消失会减少住房需求。因为买房的主力是青壮年,老年人则倾向于抛售房产。但事实是,只有当老龄化达到一定程度时,需求才会下降。具体是多少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丁洋指出是18%。而现在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是14%。我算了一下,距离18%的临界线还需要5650万人。尤其是今年中国首次迎来破千万名高校毕业生,预计高达1076万人,一年增长了167万人,可谓是学历人口井喷式大爆发。每年上千万的高校毕业生,绝大部分还是留在了一二三线热点城市,源源不断地,给城市地区带来新的人口。事实上,中国房地产的繁荣,在一二线热点城市至少还能持续十年。人口红利式微,真正需要警惕的是制造业的离心力以及创新能力不足。我们之前提过,成本上升是台资对大陆投资热情减少的重要因素。中国大陆的人口红利落幕,“招工难”“招工贵”频繁地出现在报端。而东盟十个国家,有着6亿人口,平均年龄不到30岁,平均薪资甚至只有中国大陆的三分之一。于是,一批台商争先恐后登陆新“洼地”,仁宝重启越南厂产能,纬创、和硕分别扩充在菲律宾及印尼的产能,鸿海、纬创配合苹果到越南、印度投资……数据显示,2021年1-8月,台湾省对新南向国家投资金额达到53.5亿美元,较2020年同期大幅增加197%,马来西亚、泰国、印度、越南等收割最多。印度,将不只是抢去人口第一的宝座,未来还要跟中国的制造业形成竞争。你可能会说,缝鞋子、裁衣服这种低端制造业,跑了就跑了呗,中国的高端制造业才是未来。没错,的确如此。但正因为中国制造业需要升级,人才的创新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要。一个人的创造力最富有的年龄是30到40岁,当这个年龄段的人也减少,我们的经济转型升级和企业创新也会受到影响。下个阶段,我们无法再拼人口红利了。要拼,只能是人才红利。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加强长期稳定支持。尤其是提到支持各地开展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中国的人才树还会进一步扩张。此外,如果中国能够进一步改善各类环境,像美国一样虹吸全球人才,那么,中国的科创实力更加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