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展示
搜索

刚刚!俄乌和上海,同时传来大消息

发表时间: 2022-03-30 11:02:04

作者: 广州无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来源: 智谷趋势

浏览:


◎智谷趋势(ID:zgtrend) |  震谷子、吴邪


刚刚,俄罗斯国防部宣布,将大幅减少在基辅和切尔尼戈夫方面的军事行动,俄军第一阶段任务完成,将集中注意力“解放”顿巴斯。


与此同时,新一轮俄乌谈判正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进行,俄国防部的表态时机太微妙了,意味深长。



2022年,人类头上的最大一只黑天鹅,终于要动身飞走了吗?


这几天,香港的疫情也迎来了缓和的拐点,曾经因为日增病例过万而变得清静的香港岛,再次出现了大排长队的人流,码头人头攒动,游客大增。


世界波诡云谲,不管战争还是疫情,都处于随时的变化当中。


这对于近来进入舆论中心的上海来说,亦是如此。



上海,作为“抗疫优等生”竟然也慢下来了。


上海人万万也想不到,身处精准防控标兵的城市,中风险地区可以极致压缩到一家奶茶店、可以在迪士尼边做核酸边看烟花,最后还是免不了居家隔离。


在一些小区,蔬菜一时半会儿无法充足供应,平平无奇的蔬菜,也被一些商家趁乱抬了上去。


前两天,上海一商店就因为一颗大白菜卖77.9元,被顶格罚款50万元。


什么概念呢?一棵大白菜,正常价也就三五块钱。77.9元,相当于广州飞上海的机票了。真是机票白菜价。


有人就抖机灵:上海划江而封,浦东浦西无法往来,怎么办?先从浦东机场飞到广州白云机场,再飞到虹桥机场,飞机票一共才180元左右,还不到3棵大白菜的价格。



贵价菜不是一例两例,而是多数。微博网友@王飞Flying晒出上海浦东北蔡的菜价:


1斤紫薯33元

一斤芹菜26块4

一根胡萝卜24块

400g南瓜21元

半斤土豆17块

……


问题是,菜不仅贵,而且有的市民还抢不到。


有人早上五点多就起床把菜加购,6点准时抢,结果3分钟不到,全部售罄。


抢不到菜,上海人动起了绿化带野菜的主意。甚至一个公众号,平时阅读量几千,但去年一篇教人如何识别野菜的文章,竟被上海人顶到了10万+。



难是暂时的。上海人在努力。


据说因为住户隔离,小区的房产中介都开始代购蔬菜了。有的中介小哥每天跑两趟山姆超市,每次给三十多名业主买菜。光是把菜全部拎上车,都要花半小时。


整个城市的防疫系统,也在战疫的同时尽最大可能减少损失。前段时间,上海是“切块式”“网格化管理”,即:


“通过筛查发现一些阳性感染者,而后按照感染者的社会交往情况,按照‘街镇-小区-楼栋’逐级开展工作,以48小时为一个阶段,出现阳性的网格继续管控并核酸,其他网格解封。”


如果发现阳性,小区封闭管理。如果没有,网格解封。这样不封城、不做全员核酸,尽最大可能保持社会运行。


不过,此次疫情传播的速度明显太快了。精准防控可能要升级为严防死守。


即使如此,上海仍没有封城,而是“划江而封”,这在全国属于先例。


浦东浦西“划江而封”,两个地方的交通、人员往来暂停,相当于把这两个地方看成两个城市,陆续封控和核酸筛查。为了提高效率,上海还发明了一个新词——压茬推进。


就像种水稻一样一茬接一茬,中间不仅不休耕,还要“双抢”——既要抢收,又要抢种。


这次上海就是这样。一声令下,3月28日5点起,浦东、浦南及毗邻区域先行封控,开展核酸筛查,4月1日5时解封。


浦东那边还有两小时解封,马上,4月1日3时起,对浦西地区实施封控,开展核酸筛查。


一批批医护人员,整装待发,在夜色中奔赴浦西,打响清零之战。


有阳性,接着封控,没有阳性就解封。


期待着这轮大规模筛查后,上海的疫情能得到有效控制。



上海不是第一次被这样“全民注视”。


身为上海穷邻居的我,早年就浸淫在“上海排外”的氛围里:


“跟你讲啊,上海人见到上海以外的人,都叫‘乡下人’”。


“我去上海亲戚家玩,就听见他的邻居说,‘哎呀,你的乡下亲戚来啦’你晓得伐,我当时可是穿着最贵的一套衣服去的!”


据说,上海人把浦西市区以外的人都叫做“乡下人”,包括现在的青浦、宝山、闵行、松江、嘉定,甭论江浙一带来的亲戚了。


以致于早年的我,对上海的印象停留在大众桑塔纳、田间地头戴着“上铁”草书凉帽的农民,以及倒完马桶评价邻居“乡下亲戚”的女白领。


大学毕业准备投奔上海,发现要实现积分落户比拿国家奖学金难多了:成绩要数一数二、参加比赛要拿奖,还得是份量级的。


报了下辖区的事业单位,对方打来电话,人事声音温柔,却也决绝:“我们这次暂时只招上海户籍和上海的大学毕业生哈。”潜台词就是“我不要你”。


于是乎,家门口那条沪昆铁路,到上海只有300多公里,高铁只要两个来小时,却没有拉近我跟上海的距离。相反,30年了,我们俩像是两条互相平行的铁轨,从没相遇过。


可惜,人的认识总会变的。


现在的我才发现,上海别说排外了,抢人的时候比现在的杭州还凶。后者常住人口增速已经连续3年在全国名列前茅。


上世纪90年代初,浦东开发开放,要吸引钱和人进来。但上海本地人不愿意去,“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怎么办呢?当时上海就用了这么一个办法:


在购买一定面积的商品房或者投资达到一定规模,就可以申请一定数量的蓝印户口。


蓝印户口,是介于正式户口和暂住户口之间的户籍。拿了蓝印户口,一般都可以转为正式户口。


这就相当于买房白送上海户口啊!当时户籍转入卡得那么紧,落户难,落户上海就更难了!


所以当时赚了钱的温州老板,都一窝蜂地去上海买房了。房价高低无所谓,主要是买个户口给小孩上学。


当然,据说2014年银根收紧,温州人卖房救厂,炒房第一人欧某还从中接盘过几套房,大赚了一笔,这是后话。


直到这两年,上海虽然在严控人口规模,但“抢人”依旧没有松懈。


以前只有交大、复旦等少数几所上海高校毕业生可以享受落户上海的待遇,2020年逐渐放松到交大、复旦、同济、华东师大四所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


以前即使是外省顶尖985高校,上海也不正眼看一眼,如今非上海生源的部分高校应届研究生,也能落户;


以前上海的双非高校应届毕业生很难落户,如今五大新城欢迎他们……


上海抢人,效果立竿见影。


有人做了统计。2021年以前,广东比上海更能吸引清北毕业生。到了2021年,颠倒了过来:


2021年,清华本科生第一就业地选择是上海,占比22.6%;第二选择是广东,占比18.3%。


同年,北大本科生就业地第一选择是北京,占比42.33%;第二选择是上海,占比14.06%;第三选择才是广东,占比12.14%。



关于上海,曾经还有一个广泛达成的“共识”,就是与互联网发展机遇擦肩而过。


2008年初的上海两会期间,市领导问出的“上海为何不出马云”,引发社会大讨论。


当时,阿里巴巴刚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国内外影响力正在迅速扩大。


但领导却说,马云本来要把阿里放在上海的,结果去了杭州,失去了这样一个由小企业发展而成的巨型企业,相当遗憾。


两年后的2011年,阿里成为当时绝对的行业巨头,令“上海与互联网擦肩错过”的遗憾感更浓了。


这场社会大讨论,彻底曝光了上海百年来的精英底色。


从过去跟外资企业打交道需要精通英语和国际规则,到后来对外开放需要学习更多法律和贸易知识,上海一直都在培养专业的服务型人才,来给庞大的外资经济和总部经济提供事无巨细、体贴周到的落地支持。


上海人对高大上的工作环境情有独钟,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偏爱。宁愿降薪1000块,也要到最好的写字楼上班。落地的项目也都是一个比一个大,大飞机、大汽车、大钢铁都是代表。


一大堆衣着靓丽的社会精英,在专业的领域做专业的事情,给予专业的服务,让中国经济第一城这个庞大的机器,能够顺畅地高效地运转起来。


所以,上海能够出顶尖的管理人才,并善于打造一名高管。数十年间,服务于中外大企业的白领,从研发、营销、人事等类中高管理人员多如过江之鲫,数以十万计。


但是,从草根中厮杀拼命,赌一条生路的创业首领却不算多。


互联网恰恰需要草根的体悟、创新的脑洞、试错的勇气,这些都跟专业高大上的上海精英打工人格格不入。


然而,白驹过隙,当“马云之问”过去十余年,一切都截然不同了。


金字塔的顶端还是AT两巨头,但一个平均“年龄”刚满10岁的新生代互联网“方阵”已经在上海悄然崛起。“PBX”,即拼多多、B站和小红书,是这股互联网“后浪”的代表。


“前浪”涛声依旧,“后浪”已经澎湃。


从之前略显孤独的携程、东方财富,到如今的后起之秀掀起滔天巨浪,正在迅猛成长的新生代互联网不断重塑着上海经济的新版图,成就着数字中国的“上海样本”。


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在上海设了分部,或者重要的业务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出走上海奔赴杭州的阿里,现在在上海有支付宝总部、盒马总部、本地生活总部,有阿里研发中心、新零售中心、蚂蚁科技中心和天猫中心等。


要是把这一大堆互联网科技企业都在地图上标注出来,会发现它们的分布都十分有规律。



有人认为,这是沿着黄浦江的中心经济带;有人认为,这是以东方明珠电视塔为圆心,向周边辐射的中环产业带;有人认为,这是在内环与外环之间多点开花的“黄金产业腰带”……


但无论哪一种解答,都指向一个相同的特点:上海的互联网产业,正在集聚发展、协同升级。


在工业信息化部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公司百强榜单”中,上海有19家公司上榜,仅次于北京。


上海社科院发布的《2020全球重要城市开放数据指数》报告显示,上海综合指数排名跃居第一,高出第二名的纽约近30分,表明上海数据开放水平远高于全球其他城市。


甚至在区块链,元宇宙这些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上,上海的实力也是仅次于北京,一点都不弱。


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或许是上海互联网大爆发的时代。


上海,用行动击碎了“没有互联网”的舆论枷锁。十年磨一剑,正是这座城市厚积薄发的真实写照。


但不禁要问,这十年到底什么在发生变化?


最大的变化,是系统性的。


转折的起点,是国家在2014年提出“互联网+”之后,上海结合实际提出的“四新”新经济,即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


有了顶层设计,政府开始主动引导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数字新经济,招商引资,税收优惠,外部合作,统统灵活了起来。


直到2017年,上海公布《上海市新兴行业分类指导目录》,其中最大的突破是,政府认识到上海在过去一个世纪,是高楼与港口密布的物理空间中心,未来的新高地,应当是由数据和信息驱动的数字空间的中心。


有了这个观念上的根本改变,一切都变得无比畅通。比如,上海开始调控房地产,降低落户门槛,吸引人才留下来,接着精准扶持相关企业,花心思打磨监管的手段和力度。


关于监管,秦朔举过一个饿了么的例子。像饿了么这样的外卖平台,不可能做到食品100%不出事,要是以前的或者是其他地方的政府,可能就一棒子打死不给搞了,但现在相关部门处理完,还会主动问一句“我们能帮你做些什么”,大不相同。


其次的变化,是互联网经济的逻辑变了。


过去二十年,线下的零售店铺通过线上来做生意,只是一种拓展的渠道,目的只是赚的更多,所以依然要离货物更近。


但现在的数字经济,需求千人千面,分工越来越细,做生意必须离年轻消费者和专业人才更加接近。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MBA学术主任苏涛永表达过相似的观点:“上海是一座经济密度大、消费能级高的城市……年轻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而上海的人才、科技、资金等要素又具有优势。当技术遇上需求,加上有好的商业土壤,新业态、新玩法自然而然就诞生了。”


而且,上海精英打工人,做人有腔调,生活有品质,正好成为一片消费品牌的“试验田”,就是如果一个新的消费品,能得到上海人的认可,在上海落地打开市场,等于把最难过的一关打通了,去占领其他城市的难度也就降低了。


30年前,很多地方还在讨论姓社姓资,上海就勇敢发出了“皇甫平”改革强音。


改革、开放,一直是上海经济能够非线性飞跃的底层密码。


排外、错失互联网、抗疫,成为了历史进程中的上海,受到争议的三次浪潮。至少前两次,上海都能及时反应过来,找到解决办法。


无论是疫情的非常时刻,还是往常的悠然岁月,我们都应该打破思维的墙。


开放,善于倾听,快速修正,这才是上海,这个中国经济中心应该有的模样。


参考资料:

八点健闻:感染者日增近千,上海努力不封城

21世纪经济报道:上海“市民待遇”之变:从蓝印户口到居住证

康岚:“谁是外地人”:大都市居民的地域身份意识及其影响因素———以上海为例

八点健闻:感染者日增3500例,上海“划江而封”

显微故事:沪上奔跑中的房产中介:“只要没被隔离,我就帮大家买菜”

城市战争:2021,清北毕业生都去哪了?上海吸引力正在反超广东


刚刚!俄乌和上海,同时传来大消息
改革、开放,一直是上海经济能够非线性飞跃的底层密码。
长按图片保存/分享

热门文章

每周人物

图片展示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无冕财经的内容,其版权均属广州无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所有。未经广州无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或建立镜像。

粤ICP备19143347号-1

 

联系我们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中路376号浩蕴商务大厦1610

邮编:510000

咨询电话:020-89562149


 

关于我们

九段财经媒体人创办的新媒体,奉守专业主义,为优质的商业阅读而生,作者遍布国内国际近20个热点创投城市,深度调查,一手原创采写,只为“互联网+转型,创业,投资”案例发声!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