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展示
搜索

2022刚开年,中国出现了三支队伍!年轻人的出路在哪里?

发表时间: 2022-03-31 11:50:02

作者: 广州无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来源: 观点

浏览:


2022刚开篇,这片土地上就出现了三支队伍——


第一支,充满沮丧、迷茫和无助,背后是一个行业的落寞。


第二支,激烈拼杀,内卷到极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只为挤进那一扇门。


第三支,如饥似渴,向全球发出英雄帖,撒尽巨款只为找到一个合适的人。


三支队伍,几乎同时出现,反映了不同人的心态,也藏着新的希望。



1

互联网大收缩



第一支队伍,来自互联网。


那些聚集了无数优秀人才,一度令毕业生们无比向往的互联网大厂,正在让员工排着队离职。


起初引起人们关注的,是近几年如日中天的有赞,网传裁员力度在50%以上。一箱箱回收的工牌,一台台码放整齐的电脑,都在诉说着“再见”两个字。



玩出新花样的是京东和B站,他们把裁员称作“毕业”。一个这么伤感的事愣是搞成了一出喜剧,也算是清新脱俗了。东哥那句“永远不会开除任何一个兄弟”的豪言已经飘散在风中,化作了回忆。



当年喊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阿里,如今依旧在大力输送。



在“互联网之都”杭州,排着队离职的人更是多的数不过来。



前两天我还在文章中感慨——


遥想十几年前,一群20岁出头的年轻人眼里冒光、脚上带风,冲向中关村、深圳、杭州,那时候,他们是时代骄子,潮头先驱。


那时候,互联网行业还是炙手可热的风口,整个行业近乎野蛮生长,哪个农家小子能进互联网大厂相当于“光宗耀祖”,够他爹在村里吹一个月的牛。


但如今,过了35岁的他们,开始战战兢兢,有些甚至惨遭淘汰,送起了外卖,开上了滴滴。没办法,高收入工作没了,但房贷车贷还在,家里的父母、老婆和孩子,也都要生活。



时代的一场小收缩,落到他们头上,就是把裤腰带勒到极致。



2

高学历人才,扎堆涌向体制内



第二支队伍,排在体制的门口。


如果说互联网大厂的裁员场景令人唏嘘,那下面这张图,着实有点让人感到震惊了——



乍一看,我还以为是哪个高校的博士后录取名单,这清一色的博士生,都能组一个研究院了。但你很难想象,这是广东省一个偏远县城的人才引进名单。


根据媒体的报道,这个县城共收到800多份简历,最终入选名单里——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有31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700多名。


而且毕业院校大多都是国内顶尖的大学,或者海外著名高校。由于高材生的扎堆涌入,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县城,也因此火爆全网。


小县城体制门槛被挤破的背后,一条更长的队伍,还在蜿蜒盘旋。


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史无前例地突破了200万,报录比达到68:1。28年间,国家公务员招录人数从490人增长到31242人,增长了64倍。报名人数从4400人增长到212.3万人——


增长了482倍。



年轻人对体制的渴望,不仅体现在国考上。根据米宅的梳理,和体制沾边的工作,都迎来了爆发——


2021年省考人数537万人,2022年预计更高;

2021年教师资格证报考人数1100万人4年时间翻了4倍……


疫情后,这届年轻人早已嗅到风声,在人生的重要节点上做出了判断。


2021年清华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去往体制内的毕业生占到近七成。天之骄子,也爱体制内。


西藏阿里地区的邮局某个岗位,只招1个人,但有2万多人报名。为了获得一份稳定的编制,他们愿意去到中国最艰苦的地区。



在河南,漯河卷烟厂的招录公告上,出现了985/211的金融学毕业生,他们的应聘的岗位,全是一线生产操作岗,也就是卷烟丝。


更夸张的是一家山西省和昆明卷烟厂共同建立的烟草公司,22个生产操作岗名额甚至招了18名研究生,4名本科,研究生率高达81%。



而且,这些名校的学生,都是自愿来的。换句话说,别看是个卷烟丝的岗位,一般人抢都抢不到。


在杭州余杭区的街道办,坐着十几个来自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学历不是硕士就是博士。


更早的时候,2015年底,40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年轻人通过层层考试,成为了青岛市南区的事业编环卫工。他们每天清晨出门,傍晚收工,和普通环卫工人一样扫街、巡查路面。



这支看不到尽头的队伍后面,还涌动着乌泱泱的人群。


想不到,改革开放40多年后,“铁饭碗”不仅没有消失,还越来越吃香了。



3

造车新势力,百万年薪抢应届生



互联网在裁员,毕业生在内卷,有一支队伍,却雄心勃勃,准备大干一场。


这支队伍,来自新能源汽车界。


就在几个月前,某自动驾驶全栈技术与运营服务商在校招会上发布了一个“双百人才计划”——


寻找100位年薪100W+的顶尖毕业生。


哪怕是互联网最火的时候,都很少开出这个薪资招应届生。但这样的火热场景,在新能源汽车圈已经持续有一段时间了。


根据投中网的报道,如今的造车新势力正在掀起一场“抢人大战”——


有的车厂,遭到了“整厂挖角”,核心算法岗位,可能翻三倍工资直接挖走;

拥有一定资历的算法候选人,能同时拿到5、6个同职级同方向的offer;

这两年,汽车算法岗的工资涨幅普遍在30%-50%,部分可以达到70%-100%……


对造车新势力而言,“高薪”正在成为常态。根据投中网的数据,蔚来汽车招聘的算法研发工程师,薪水范围就在30K-80K;小鹏汽车的自动驾驶视觉算法资深工程师、自动驾驶软件高级专家的年薪则高达60-80万元;一些公司总监级别的年薪基本都在百万以上。最舍得给钱的是小米汽车——


为了快速搭建团队,开出offer的现金部分甚至比市面还要再高出20%-30%左右。



跳槽年薪翻三倍、CEO亲自下场挖人、HR一天花12小时面试……这些都是新能源汽车圈正在发生的事实。


究其原因,还是新能源汽车人才的供需失衡。科锐国际发布的《2021汽车行业薪酬报告》显示——


未来4-5年,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将占到汽车保有量的25%左右,相关人才缺口将达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量级。


BOSS直聘数据显示,仅2021年以来,自动驾驶研发、智能座舱设计、算法工程师等岗位的需求同比增幅已经超过1.8倍。


加上资本热钱的涌入,但凡有点名气的造车新势力,都在扩张。



别人排着队裁员,他们排着队抢人。



4

尾声



三支队伍里,藏着不同的信号。


互联网的收缩背后,时代赋予这个行业的红利期已经过去。


曾经,互联网巨头们还是国人眼里的“希望”。无论是电商平台购物带来的方便,还是支付方式带来的变革,都在很大程度上为它们赢得了社会舆论的支持。


但反垄断的重锤砸下后,人们陡然发现,互联网巨头们用电商搞垮了实体小店,用网约车抢了出租车的饭碗,用外卖流量入口绑架了餐饮店老板,还要用资本补贴下的送菜服务逼死菜市场小摊贩。


到最后,大家发现,那些被挤垮的小老板、小商贩、小生意人……变成了快递员、外卖员、滴滴司机和送菜员。


大家失去了一切,变成了互联网巨头的打工人。


当一个行业的红利正在褪去,核心收入开始萎缩的时候,很多企业只能寻找新的突破口,而每一次试错的结果都是裁员。


而拥抱“铁饭碗”,是无数年轻人用脚做出的投票。


于个人而言,拥抱确定的事情,这符合人性。但从一个国家的视角来看,当这个时代的生力军都跑去体制内时,多少是不正常的。试问,当我们再一次被卡住脖子的时候,谁能来救我们呢?


欣慰的是,第三支队伍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当资本和人才都愿意涌向创新科技的时候,我们就有可能突破。


过去大半年,反垄断、压制无序资本、去杠杆成为主流,消费互联网、平台经济、课外培训、网络游戏……统统成了众矢之的。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新能源、光伏等行业却迎来了政策的春天。


例如北交所的诞生,就是给中小企业,尤其是“专精特新”企业带来一个上升通道。


要知道,在一个科技没有跨越式大发展的环境下,高端岗位永远是有限的。一旦高端行业的扩张速度跟不上劳动力的供给速度,就注定会有人被挤到下一个层级,加剧内卷。


被裁员的互联网人去开滴滴送外卖,毕业生疯狂挤向体制内,本质上都是这个原因,这是人才供给过剩的宿命。


而打破内卷的唯一方式,就是走向创新。


2022刚开年,中国出现了三支队伍!年轻人的出路在哪里?
被裁员的互联网人去开滴滴送外卖,毕业生疯狂挤向体制内,这是人才供给过剩的宿命。
长按图片保存/分享

热门文章

每周人物

图片展示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无冕财经的内容,其版权均属广州无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所有。未经广州无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或建立镜像。

粤ICP备19143347号-1

 

联系我们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中路376号浩蕴商务大厦1610

邮编:510000

咨询电话:020-89562149


 

关于我们

九段财经媒体人创办的新媒体,奉守专业主义,为优质的商业阅读而生,作者遍布国内国际近20个热点创投城市,深度调查,一手原创采写,只为“互联网+转型,创业,投资”案例发声!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